破茧成蝶——中国第一枚邮票诞生记 国藏文化_邮票收藏品行情_国藏文化

国藏文化
邮票收藏品市场行情 贵金属收藏品市场行情 玉玺收藏品市场行情 字画收藏品市场行情 钱币收藏品市场行情 瓷器收藏品市场行情

破茧成蝶——中国第一枚邮票诞生记 国藏文化


 

龙,虽说是中华民族无可争议的象征,

但如果有人以为1878年大清朝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的诞生是一路绿灯,一帆风顺的,那可就大错特错了。今天就解密晚清的一些重要机密文件,给大家看看真正的大龙邮票在发行之前,到底经历了怎样的蜕变。

1977年,英国德纳罗公司将该公司整整100年前,也就是1877年5月设计的清朝首套邮票的图稿公开发表。这是中国最早的邮票设计稿,也可以算是大龙邮票的前身之一。这枚邮票草稿被压印在信封上,面值1分,呈圆形,深玫瑰红色,集邮界习惯称其为“红一分•双龙太极图”。

此后,负责试办邮政的大清海关为了能使第一套邮票一炮走红,工作态度极为认真,又不辞辛苦的陆续设计了多种邮票草稿。

这枚“万年有象”设计的着实精美,只可惜大象在中国的地位的确不能与大龙相提并论。也许这枚邮票作为泰国的第一枚邮票倒是更为合适(此图为无齿横双联“万年有象”邮票)。

历经了1年多的讨论、筛选与修改后,“宝塔图”与“万年有象图”离成功仅一步之遥,但最终还是永远的惜败于以“云中蟠龙”为主图的设计稿。“云中蟠龙图”被正式印制成大清官方发行的第一套邮票,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大龙邮票”。

附记

中国早期的邮政与邮票发行,都是洋人把持着,但邮票元素确很“中国化”。从历史角度分析,自鸦片战争以后,控制中国海关、海务、邮政实权的都是外国人,在政治上是“侵略”,但对这些来到中国外国人本人来说,是一份工作、一种职责。因此,许多来到中国的外国人,只有深入学习中国语言、历史、风俗才能巩固自己的权力和地位,也就必须“中国通”。

担任中国首任总税务司的英国人李泰国就是一个“中国通”,而他的继任者赫德更是远胜于他。赫德能在中国工作一生(48年),实际上他已中国化了,他已学会如何按中国的方式行事和参与中国的公事议论。

1854年10月,赫德从上海来到宁波,就埋头学习中国语言及文化。他跟中国老师学《四书五经》,他品读《红楼梦》,他甚至学宁波土话。在宁波时,他尝试写文章描写中国风土人情,一篇写了宁波风貌,一篇写宁波的妓院与天主教堂,还有一篇是绘声绘色描述了宁波人的婚礼程序与场面。其文章的中国风格已显露出来。当然,也有了中国的老婆。1855年6月英国领事馆对他给予很高评价:“……赫德先生在汉语方面有了非常令人满意的进步,他以一个真正学生的毅力投身于该语言的学习。”

赫德接任海关总税务司后,1864年向下属发表的通令中,就特别强调外国雇员“把注意力放在学习中文上”,号召洋员“人人都学会中文”。1869年11月他又发出通令,强调“学习中文的人对中国的国民性一定可以做出一种较正确的估计,对于他们在中国政府下所处的地位以及为中国政府所做的工作一定可以做出一种较正确的评价。”

在赫德的大力倡导和敦促下,海关的洋员普遍注意努力使自己“中国化”。在《费拉尔手稿》中可以看到,当时的邮政总办葛显礼在考虑邮票上的面值货币单位时,就否决“不合乎中国语言习惯”的“仙”或“先是”,决定采用“分”和“角”;在考虑邮资明信片的发行量时,他估计到当时“中国人宁愿寄信也不用明信片”;在审查费拉尔的邮票设计图时,他让费拉尔模仿“我这里一个瓷花瓶上的样式”,并对图案的花卉仔细一一作了筛选以深化寓意(如“可用万年青代替牡丹”、“最好用帆船图案,用古塔代替灯塔”等)。而费拉尔也不敢疏忽怠慢,他设计蟠龙邮票时,强调“设计图是典型中国式的”。在设计首枚邮资明信片时,又特别指出“这个明信片是地道的中国式的”。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国藏文化微信号:guocang4008768881


贵金属收藏

邮票上的中国建筑,每个都有自己的故事

国藏文化|你所不知道的纪念钞 如今升值了

邮票的起源 历史上关于邮票的来历和故事
如何能更好的保管藏品,您知道吗?


国藏文化|未来最贵的奢侈品是什么?

艺术品收藏市场的五大陷阱


艺术品收藏市场浅谈

大千墨韵.闻鉴之道 宋闻鉴大师画册赏析

国藏文化|书法这么火是有道理的!



瓷器上的故事

文物瓷器保护和收藏